追寻药学泰斗的精神之光——我院思政综合实践课师生寻访彭司勋院士感人事迹

发布者:刘海泉发布时间:2025-08-11浏览次数:10

2025年8月9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师生代表和校离退休处副处长俞朝霞一行,赴泰康苏园走访彭司勋院士亲属及生前好友,寻访彭院士兴药报国的感人事迹。江苏省药检所原所长周国雄、湖南省药品监督局总工程师王畅林、彭院士女儿彭图婉及家人、原校成教院退休教师孙承琦副教授接受师生的访谈,深情还原了药学泰斗彭司勋院士兴药为民、荣校报国的一生。

彭司勋院士的女儿彭图婉向师生们介绍了彭院士谢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导师挽留,搭乘“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回国的归航过程,并手持相册细数彭院士“敢为天下先”的学术征程:1954年首次主持全国药学专业教材编写,奠定学科基础;1978年筹办我国首部《药学年鉴》,被学界誉为“中国药学发展的活档案”;1981年第一次召开药物化学研讨会,推动药物化学独立成学科;2002年83岁高龄仍主编《药物化学回顾与发展》,擘画学科发展蓝图……每一个“第一次”背后,都是彭院士对“精业济群”精神的坚守。

江苏省药检所原所长周国雄补充道:“彭老常说‘药学工作者要一手托着患者生命,一手托着民族产业’,他研发的氯苄律定等药物,真正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在访谈过程中,彭院士“做事认真”“关心他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基础要精、内容要新、方法要活”的“教学三原则”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纷纷感慨:先生要求我们“做药先做人”,他实验室的灯总是全校最后熄灭,现在这种精神转化为“彭司勋奖学金”,激励着更多药学事业的传承者。

访谈结束后,同学们表示,真正的“顶流”应是彭院士这样的前辈,他们是实验室长明的灯、是教材里不褪色的墨,是跨越世纪的报国心。

此次访谈是对校训精神的历史溯源,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实践课”。年轻的药学学子们将以先生为镜,胸怀家国,发愤图强,为医药强国贡献青春力量。